帛书回归,一个世界听得懂的中国故事

时间:2025-05-21 09:23:00    0次浏览

丁刚

刚刚回归的帛书像是祖先寄给我们的“短信”,跨越时空,回到家人的手中。当它被置于故乡文化与历史的大拼图之中,世界会看到什么?是中国文化与历史神秘之库的又一个大门被打开了;是中国人执着追寻流失文物所展现的文化自信的精神;是全球化下,全球南方国家对文化与历史话语权、叙事权的重建。
这可以从全球去殖民化的角度加以理解。帛书的回归,是一个意义非凡的去殖民化的文化事件。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亚非拉的许多国家摆脱了西方殖民统治,相继独立。它们很快发现,殖民主义在文化领域的影响,严重制约了对国家的认同与民族的复兴。一个巨大的伤口始终难以愈合:无数珍贵的文物,在殖民时期被掠夺到了欧美博物馆、私人收藏家手中。文化的解释权被掌握在殖民者手中。
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一项极其重要的公约,全名听起来很长——《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简称“1970年公约”)。顾名思义,其主要目的就是“禁止”和“预防”文化财产的非法进出口、非法交易,以及非法所有权转让。
这个历史时刻的大背景就是战后兴起的去殖民化进程。曾经被殖民、被掠夺的国家不只是要政治独立,还要文化独立,不能只让西方的历史学家、探险家、博物馆“讲故事”,而要找回自己的发言权——把“失而复得”的记忆带回家,更完整地讲述自己的故事,认识自身文化的成长。
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多的文明遗产,也有着因战乱和屈辱造成的文物流失的伤痛。包括子弹库帛书在内,专家估计,近百年来,中国有超过100万件文物流失海外。1989年,中国批准加入 “1970年公约”,由此具备用国际法律依据追讨文物的条件,也开启了中国人漫长而艰难的“追索之路”。
为了实现更顺畅的合作,中国和美国从2009年起,签署关于防止中国文物非法入境美国的政府间谅解备忘录,每隔五年续签一次,最近一次是在2024年。这象征着两个世界大国的博物馆、拍卖行、海关等,愿意一起对抗文物非法买卖,用实际行动保护文化正义。
找到失落的文物,当然不是找丢了的钥匙那么简单。联合国的公约执行起来障碍重重。很多文物的藏家一换再换,有些文物还被“洗白”为合法收藏。西方部分博物馆认为许多文物属于“全人类”,拒绝归还。西方一些国家还用“文物保护更专业”“为全人类展出”等理由拖延归还,并用本国法律来设置障碍。
要把这些文物追索回来,需要历史学家搜集证据、外交官协商谈判、法律专家研读复杂的国际和本国法律,更需要一种文化自信的、坚韧不拔的勇气与能力。
尽管如此,在去殖民化的大趋势下,文物回归的进程还是在不断加快。许多国家都在行动,中国的不懈努力也在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民众对文物追索的高度关注,反映出近年中国社会在“博物馆热”“考古热”中凝聚起来的广泛共识,即通过对自身文化与历史的深入认识,更加深刻地理解“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整体上看,全球去殖民化进程远未结束。联合国至今仍保留非殖民化机构,就是为了确保所有地区和国家能够实现独立与自决,消除殖民主义影响,促进全球公平与正义。所有曾被列强殖民、掠夺过的国家,仍在经历艰难的消除殖民主义影响的进程,其中最难的就是在文化领域的去殖民化,这包括了对文物的追索。
文化领域的去殖民化,是要通过对历史的探索,重构历史观,掌握自身文化成长的叙事权,逆转过去“听强权讲故事长大”的进程。由此,才能不断增强在全球历史、文化领域的话语权,让世界能听懂“我们的故事”,更加准确地理解“我们的成长”。(作者是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八松读书网 琼ICP备2022017991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