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车间到产业链:华晨宝马“创新集群”发力,“智”撑新世代车型本土化生产
时间:2025-05-20 09:32:00
0次浏览
近日,在华晨宝马沈阳生产基地车间里,由一线员工自主研发的“创新调节工具设计”获得了国家专利,将公司专利总数增加至469项。
记者了解到,随着首款国产BMW新世代车型的测试车在沈阳下线并开启全面测试,华晨宝马沈阳生产基地正发力提升研发能力、生产效率和协同水平。与此同时,携手本地高等院校、科研团体、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为宝马新世代车型的本土化生产提供“智”造支撑,积蓄创新势能。
车间里的技术革命
最新获得的“创新调节工具设计”国家专利,来自于华晨宝马工会创立的第一家工作室——安亮劳模创新工作室,这已经是该工作室取得的第8项国家专利了。在车身钣金返修高级技师、全国劳模安亮的带动下,工作室专注车身工艺突破,仅针对一款车型就实施了20余项工具改进,从细节处为先进生产带来创新突破。
在华晨宝马沈阳工厂,像这样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共有14个,集聚着全国劳模1人、省级劳模7人、市级劳模38人,植根于华晨宝马各个生产领域。针对生产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骨干们持续贡献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每年申报约30项国家专利,产生经济效益超千万元。
创新火花,不断在车间里闪现,并带来技术革新。以 “水性色漆废溶剂回收项目”为例,涂装车间技术规划团队开展了多轮验证,对比行业普遍做法,取其精华再结合自身创新,最终以行业首创的低温减压蒸馏处理技术为解决方案,避免了焚烧废溶剂并使其可以再次利用,极大减少了废料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排放危废,大幅降低有机溶剂的使用。自2024年3月起,仅一年时间,单厂涂装车间就减少400吨水性废溶剂的排放,相当于10辆大型油罐车的容纳体量,责任为先、绿色发展的可持续理念更加直观。
产学研合体“创新工作室”
随着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市场不确定性的快速提升,单打独斗的封闭式创新已经不再适应时代要求。于是,华晨宝马协同相关产业界、学术界,建立跨行业、跨企业的创新工作室联盟,以开拓创新、共创共赢为原则,深度融合各方所长,共同推进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与落地。
2022年底,华晨宝马杨烁工作室参与的中国首个600千瓦太阳能直流微电网增压站投入运行。该项目是我国智能电网技术的一大突破,也为V2G (即车网互动) 应用场景的实现奠定了良好基础。今年,华晨宝马首个智能V2G实验场站在研发中心建成,连同光伏超充技术一并研发推进,使宝马在中国的V2G技术创新迈入新阶段,这些都得益于产学研联盟的建立。这支联盟由华晨宝马杨烁工作室、东北大学、国家电网三家联合,积极响应国家推动新能源汽车与电网深度融合的政策,就 “基于HPC项目的V2G升级改造” 探索绿色能源的一环,为华晨宝马研发中心提供直流充电域配置技术解决方案,同时为反向充电技术研究提供了测试环境,推动整个行业的绿色转型,也带动了学府与企业在此专业领域的双重人才培养。
成立仅一年时间的华晨宝马铁西工厂总装创新工作室,则通过校企合作,达成了转毂辊筒翻新项目。对于日常产品车的转毂测试,辊筒表面涂层不可避免会产生磨损,就此,工作室与沈阳工业大学合作,借助学府国家级的材料专业知识资源,结合工作室对辊筒的结构分析,共同开发出性能更优的涂层材料及翻新工艺,并添加镍等金属成分增强其高温耐磨性和耐腐蚀性,使测试过程更加稳定高效,确保了产品的高质量交付。
如今,放眼整个华晨宝马沈阳生产基地,创新工作室的成果遍地开花,在生产、物流、安全、研发的全维度里,促进先进生产不断完善。攻坚成果也激励了匠心精神与创新探索在员工中传承发扬,不断有能人加入这些以创新为目标的团体,为企业培养和储备高技能人才。
强韧汽车“智”造产业链
明年,首款国产新世代车型即将走出宝马沈阳生产基地,与消费者见面。面对新世代车型的智能制造需求,华晨宝马打破企业边界,在相关产业链上下游,汇聚各方力量互促互助,构建创新共同体。
作为由沈阳市总工会发起的“沈阳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工建联盟”的链主单位,华晨宝马带领首钢、海斯坦普、名华模塑、采埃孚等30家上下游企业,通过举办职工技能竞赛、创新工作室联盟等方式,实现技术协同与优质资源共享,共同推动沈阳汽车产业链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华晨宝马表示,作为宝马“在中国、为中国”战略实施的核心与全球供应链的重要组成,华晨宝马沈阳工厂携手本地高等院校、科研团体、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迎接来自八方各处的创新力量与思维火花,不断完善工艺细节,助推先进生产,为宝马产品的高品质保驾护航,更为新世代车型的国产化提供强有力的智造支撑。
沈报全媒体记者:叶青
编辑:杨思雯
校对:周大勇
责任编辑:肖登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