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潇湘数字工匠”,助力湖南智造升级
时间:2025-05-24 09:56:00
0次浏览
唐辉 刘承良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发展核心方向。湖南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当前正加速从“制造”向“智造”转型升级。培育大量高素质“数字工匠”,是我省从“制造大省”迈向“智造强省”的关键一环。应充分发挥湖南职业教育的育人优势,培育“潇湘数字工匠”,助力湖南智造升级。
湖南制造业底蕴深厚,拥有长沙智能装备、株洲轨道交通、湘潭新能源汽车等千亿级产业集群。但伴随产业升级加速,相关技能人才供需错位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专业设置滞后于产业变革。全省职业院校传统机械制造类专业占比超40%,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专业覆盖率不足15%。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等核心技能掌握率仅35%,专业建设滞后于产业技术迭代3—5年,毕业生入职需6—8个月适应期,企业二次培养成本人均增加2.8万元。二是课程内容脱离生产实际。部分职业院校教材沿用十年前的技术标准,企业对毕业生技能满意度不足60%。如三一重工“灯塔工厂”的智能产线运维岗位需求较传统岗位激增320%,但职教体系培养的技术人才仅能满足43%的需求量。三是师资结构制约培养质量。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不高,低于沿海省份平均水平,不利于新技术、新工艺教学转化。鉴于此,应以产教深度融合为核心,持续培育“潇湘数字工匠”,加快缩小我省智能制造技能人才缺口。
确保课程体系动态适配产业需求。一是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依托我省智能制造行业协会,创新建立“产业需求预警机制”,定期发布《智能制造人才需求白皮书》,让职业院校能够据此及时、动态调整专业布局。近年来,全省果断淘汰了传统铸造等12个低需求专业,同时新增适配智能装备远程运维等岗位的紧缺专业。这些新增专业的首批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月薪超过8000元,实现了专业与产业的紧密对接,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实施“课程三年更新计划”,积极联合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行业龙头企业,将先进的企业技术标准转化为教学标准。比如,三一工学院将企业自主研发的“树根互联”工业互联网平台融入课程,使学生能够实时操作企业生产线的虚拟孪生系统,技能匹配度提升40%,显著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同时,在课程中增设“人工智能基础”“工业元宇宙应用”等前沿知识模块,着力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新趋势。三是推进跨学科融合。开发“智能制造项目制课程”,以智能工厂生产线调试等实际任务为导向,有机融合机械、电子、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一是共建产业学院。大力推广“华为鲲鹏模式”,即企业投入先进设备、前沿技术以及专业师资,院校提供场地与生源,双方共同构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协同育人机制。比如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共建的鲲鹏产业学院,已成功培养800余名工业软件工程师,其中72%的毕业生扎根于本地智能制造企业。二是推行订单式培养。建立“企业需求清单制”,企业提前两年提交人才需求,院校依据企业需求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比如湖南机电职院与沃德精密、楚天科技共建的“现场工程师班”,采用校企双基地培养模式,实现了课程标准与岗位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双对接。三是加快实训基地升级。打造“沉浸式实训平台”,鼓励企业将真实生产线搬入校园,让学生参与完成实际生产任务。比如广汽三菱与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大学共建实训基地,学生故障诊断准确率提升至91%,企业培训成本降低30%,实现了校企双方互利共赢。
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引企入教。实施“企业工程师驻校计划”,通过政策支持,吸引制造业龙头企业专家投身职业教育。比如中联重科高级工程师刘伟驻校任教后,带领学生完成“智能起重机远程控制系统”研发,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带动提升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二是教师入企。全面落实“5年累计6个月以上企业实践”制度,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参与技术攻关,将企业实践经验融入教学。比如湖南工业职院教师参与铁建重工盾构机智能化改造项目后,开发出6门企业案例课程,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评估优秀率由此提升25%。三是精准培训。联合国防科大、中南大学等高校开设“智能制造师资特训营”,开展工业软件、数字孪生等专题培训,推动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双师型”教师占比持续提升。
【作者分别系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副教授;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本文为2023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资助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研究”(20D6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