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师烛火到鄂豫烽烟——斑驳城砖铭国殇 燎原星火耀征程

时间:2025-08-18 08:53:00    0次浏览

经过浴血抗战的洗礼,荆州古城墙如今以更加雄伟的姿态巍然矗立。

□ 记者 琳玲 胡威虎 刘鹏辉 通讯员 高艳璇

1938年,日军铁蹄踏碎荆州古城的千年安宁。城垣在轰炸中呻吟,文明在劫掠中凋零,碧水被同胞鲜血染红。然而,黑暗从未吞噬这片土地的火种——不屈的脊梁在城砖的伤痕中挺立,救亡的呐喊在简师的灯火中汇聚,最终化作燎原的星火。让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走进荆州,聆听那段烽火岁月中镌刻在城砖上、回荡在潭水边、燃烧在课堂里的英雄壮歌。

城垣泣血:刀痕下的文明之殇

盛夏的荆州古城墙,青苔蔓蔓,古意盎然。然而,行至大北门根下,细察斑驳的墙砖,几行刺目的日文刻痕骤然撕裂这份宁静。这无声的印记,是80多年前侵略者留下的野蛮烙印,更是古城泣血的伤疤。

1938年秋至1940年夏,为配合武汉会战并最终侵占荆州,日寇铁翼蔽日,109架次战机如嗜血的秃鹫,轮番扑向这座千年名城。炸弹撕裂长空,烈焰吞噬屋宇,古建筑在硝烟中轰然倒塌。

“3次大轰炸,449名同胞罹难,千余人受伤,200多栋房屋化为瓦砾。”荆州区档案馆退休干部李国仁记录着这血泪史实,被封为“荆南第一禅林”的承天寺、张居正故居、将军府等20余处承载着荆楚文明精魂的殿堂楼阁,在日寇修建机场的推土机下彻底消失。宋代南门城楼曲江楼、文庙等轰然倾颓,铜钟、碑帖、名家字画等无数瑰宝被劫掠东瀛。文明的脉动,在野蛮的暴力下微弱欲绝。

距离古城10公里,李埠镇一处荒草丛生的洼地,曾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杀人潭”。这里并非天然水泽,而是乙亥年(1935年)洪水冲决民堤形成的深潭。日寇占领李埠后,竟将这片水域变成了屠杀场。“活埋、吊颈、锁喉、斧砍……”种种酷刑,惨绝人寰。5年间,清澈潭水被染成血色漩涡,回荡着百余名无辜同胞最后的呜咽。这潭,是日寇暴行的铁证,更是古城人民心中永不愈合的伤口。

星火燎原:书桌前的抗战烽烟

血浸山河,魂兮不灭。面对空前劫难,荆州儿女的脊梁未曾弯曲,抗争的烽火在暗夜中点燃。 在中共荆沙地下党组织引领下,进步青年、爱国学生如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十几个救亡团体应运而生,宣传抗日,唤醒民众。而其中,一所特殊的学校——湖北省第四区简易师范学校(简称“简师学堂”),成为这片红色沃土上孕育希望与力量的摇篮。

1937年2月,简师学堂诞生于荆州城内。战云密布之际,这所仅有百余名师生的学校,承载的远不止教书育人的使命。1938年10月,日寇逼近,简师师生背负着救亡图存的信念,毅然西迁松滋灵鹫寺。简陋的庙宇,成了传授知识、传播真理、培养革命火种的圣地。课堂里回荡的不仅是琅琅书声,更有救亡图存的激昂号角与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

1940年暑假,随着抗战形势日益严峻,简师近百名怀揣救国理想的共产党员和进步师生响应党的号召,如同炽热的火种,毅然告别课堂,星夜兼程,奔向鄂豫边区等各抗日根据地。他们脱下长衫,拿起刀枪,将课堂所学化为战场上的智勇,将青春热血洒在抵御外侮的最前线。“湖北抗大”的美誉,正是对简师在烽火岁月中特殊贡献的最高褒奖。张礼成、杨茂新、陈钟万……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从简师出发,在抗日烽烟中淬炼成钢,用热血和生命在荆楚大地上书写出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薪火长明:从血色记忆到绿色家园

时光流转,硝烟散尽。当年简师播撒的革命火种,已融入荆州的血脉,生生不息。暮色浸染古老的城垣,宾阳楼的轮廓在灯光中愈发巍峨。昔日浸透血泪的“杀人潭”畔,李埠镇已蝶变为荆州的“绿色菜篮”。

“我们李埠镇是荆州市的‘菜篮子’,现有蔬菜种植面积4.5万亩,年产量15万吨,产值约11.5亿元。”李埠镇党委副书记林越说。

曾经的刑场,如今阡陌纵横,蔬果飘香,百姓安居乐业,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产业兴旺、百姓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荆州古城,这座由千年城砖守护的荆楚故地,更是一片被热血浇灌、烽火淬炼的红色沃土。眼下之荆州区,坚定扛牢城区领跑使命,协同荆州高新区明确“国家级石油机械装备制造基地、江汉平原科技创新策源地、荆楚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核心承载区、国家级农产品物流交易与加工中心”的“两地一区一心”功能定位,全力以赴推改革、抓经济、促发展、惠民生,努力以城区之进促全局之稳,为荆州建设先行区、当好排头兵贡献力量。

历史无声,精神永恒。荆州儿女从那段血与火的岁月中汲取着不竭力量,守护着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在这片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土地上,继续书写新时代华章——让历史的伤痕化作前行的基石,让英雄的精神照亮复兴的征程。

编辑: 刘荣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八松读书网 琼ICP备2022017991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