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校丨探秘不一样的学员俱乐部

时间:2025-09-09 16:06:00    0次浏览

从兴趣的“第二课堂”到为战的“第一课堂”,丈量这一距离的不是米尺,而是教育创新的初心。本期《中国军校》让我们一起走近空军工程大学无人智能飞行俱乐部,开启一段充满挑战的旅程。

下午6点,夕阳缓缓落下。训练场上的探照灯一盏盏打开,映出无人机身上的金属光 泽。“3、2、1,升空!”随着教员的指令下达,机群如离弦利箭,直刺苍穹——这是空军工程大学无人智能飞行俱乐部的训练写照。

随着无人机一架架收起,新一批学员正从训练场返回俱乐部。他们迷彩服兜里揣着的,是写满参数和飞行经验的笔记本。这里的每一次起飞,都在回答那个命题:课堂与战场的距离,究竟有多远?

从“兴趣社团”到“核心课程”

清晨,薄雾未散,训练场上已响起无人机旋翼的嗡鸣声。十余名俱乐部成员手持操控终端,紧盯屏幕中传回的实时画面,操纵无人机编队完成低空侦察、目标锁定等战术动作。不远处,教员吴华兴紧盯无人机飞行姿态,时而快步上前纠正操作细节,时而高声提醒:“注意飞行间距!战场环境瞬息万变,容不得半点偏差!”

这一幕,是无人智能飞行俱乐部“晨训”的日常。5年前,这里还只是学员课余“玩”无人机的兴趣社团,设备简陋、活动零散。转机源于世界局部冲突的现实警醒——俄乌冲突上无人机悄然改变传统作战方式,战场的争夺正在向无人智能战争的方向转移。这警醒了俱乐部教员团队,在学院的支持下,他们迅速调整定位,将无人机操作从“兴趣拓展”升级为“核心课程”,成为无人机相关专业的一个支点。

“过去教飞行,只讲悬停、航拍;现在教作战,必须融入战术思维。”为填补教学空白,教员团队每年夏季带领学员进驻一线部队实习,采集基层单位的难点痛点,记录多个实战案例。其中,“电磁干扰下应急返航”“复杂地形隐蔽侦察”等紧贴战场的焦点问题成为俱乐部研讨的重点。问题一经提出,俱乐部学员争相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学员直呼:“这才叫‘带硝烟味的课堂’!”

转型到今天,俱乐部已经培训基层优秀骨干百余名。同时,今年多名骨干通过了民航局超视距驾驶员认证。同时,在校内外的多次展示中,俱乐部团队利用自研的“协同算法”,多次成功引导无人机方阵完成任务。复盘时,外校领导曾评价:“操作稳、战术活,有实战部队的作风!”

“课堂连着战场。”教员李谨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如今,俱乐部内的墙上贴满学员设计的飞行想定图,角落里堆着拆解研究的“退役”无人机零件,就连休息时的聊天话题也绕不开“如何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起降”。正如一名学员在训练笔记中所写:“在这里,每一堂课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假如明天上战场,我准备好了吗?”

从“技能训练”到“实战淬火”

2024年11月,俱乐部的外部训练场冰冷刺骨。无人智能飞行俱乐部学员骨干韩政宇紧盯着指挥屏。屏幕中,千里之外的珠海航展现场,多架无人机正掠过航展表演区,时而变换队形,时而展示动作。这是该俱乐部首次跨长距离远程操控无人机执行任务,尤其是在珠海航展这样的重要现场。表演成功结束后,现场掌声雷动,教员吴华兴却对学员说:“掌声是给战场的,不是给秀场的。咱们的任务,更不能因为掌声而懈怠!”

航展前夜,一场突发状况让团队绷紧神经——航展表演区周边电磁干扰激增,无人机与控制终端信号断续失联。距离正式表演仅剩几天,负责保障的学员姬业一头扎进俱乐部。他拿出厚厚一摞操作笔记,结合前期模拟数据,大胆提出解决方案,手动调试十余个频段,最终在航展现场打通信号通道。“就像战场接通了神经,差一秒都不行!”姬业事后感慨。

任务首日,无人机编队刚升空便遭遇阵风。强气流中,一架无人机姿态接近失控,表演队形濒临溃散。千钧一发之际,教员团队启动准备许久的“抗扰”计划,通过预先设定的飞行算法、动态调整舵面偏转,成功解决问题。现场的专家惊叹:“这种复杂气象下的稳定操控,够得上一线部队水准!”

航展任务不仅是一次技术展示,更成为能力跃升的“磨刀石”。学员韩政宇在相关课目中,发现某型无人机图传延迟偏高。他利用任务间隙改装数传模块,将延迟不断压缩。“过去总说‘以赛促学’,现在我们是‘以战领训’。”教员吴华兴在总结会上说。

航展结束时,一名学员问:“咱们算通过考核了吗?”教员指着迷彩服上未干的汗渍——那是反复调试设备留下的汗痕,答道:“什么时候这盐渍变成战场的硝烟,才算真及格!”

从“课堂演训”到“战场成长”

无人智能飞行俱乐部的训练室内,学员刘传利紧盯屏幕,指尖在操控台上快速跃动。一架无人机正以极限高度掠过模拟战场,突然,系统提示“遭遇电磁干扰”。刘传利眉头一紧,迅速切换备用链路,无人机重新锁定目标,完成侦察数据回传。这样的训练,是俱乐部将实战化融入日常教学的常态。

“起初只觉得操控无人机酷炫,直到第一次参加大赛才明白,差之毫厘就可能满盘皆输。”学员娄尚坤的感悟,源于俱乐部年度举办的“无人智能飞行挑战赛”。彼时,小组需考虑在大风条件下完成无人机定点投放载荷。为攻克无人机重心偏移难题,小组成员彻夜演算数据、调整飞控参数。比赛当日,强风突袭,团队启用“大风”方案,以毫米级精度完成回收,最终斩获一等奖。赛后,教员的话让学员铭记至今:“赛场输赢看细节,战场胜负更在分秒间。”

如今,俱乐部教学案头摆的不再是单纯的操作手册,而是厚厚一摞飞行复盘报告。从兴趣萌芽到战场淬火,学员们在这里褪去稚气,磨出锐气。正如教员李谨所言:“无人机飞得再高,根要扎在战场上。以赛促学,为的是让每一名学员都成为能战善战的‘无人机尖兵’。”

转型几年间,无人机专业从默默无闻到发展壮大,该俱乐部更成为兄弟院校眼中的“样板间”。俱乐部成立以来,组织“智胜空天”无人机挑战赛、军地协同演练等活动20余次,获省级以上奖项百余项。学员韩政宇直言:“我们追求进步,同时我们更追求技术快敌一步!”从“实验操控”到“战场智控”,从单一机型到集群作战,创新锐气突破桎梏,多项成果直达演训一线。他们用实践宣告:战场,永远是科技创新的试金石。

当最后一架无人机入库,俱乐部活动室的黑板上写着:“明日特情课目:模拟电磁环境干扰。”窗外的夜空繁星闪烁,仿佛与屏幕上的无人机航迹遥相呼应……

来源:中国军号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八松读书网 琼ICP备2022017991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