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丨从“田间祸害”到“富民金芝”,开启一场科技蜕变——“金银花莪子”的逆袭之路

时间:2025-07-19 01:00:00    0次浏览

在临沂客户端讯7月13日,临沂市平邑县郑城镇观音山脚下,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教授包海鹰和她的学生们正在金银花田间进行着一场特殊的“寻宝”行动。团队成员王冲小心翼翼地拨开一株株金银花的根部,将采集到的土黄色菌种装入特制容器。这些被当地人称为“金银花莪子”的神秘物质,实则是珍稀药用真菌——金芝。

“我们此行的目的之一,就是采集处于不同生长期的金银花菌子实体,研究其药理和生长条件,为下一步人工培育做实验室准备。”包海鹰说。

金芝,学名“金银花菌”,当地人叫做“金银花峩子”,是寄生在金银花上的一种食用真菌。长期以来,这种菌伴随金银花生长,被视为“植物杀手”,一旦感染就会导致金银花植株慢慢枯萎,让花农们苦不堪言。

上世纪90年代,临沂惠和堂公司董事长廉世闻带着染菌植株,前往济南,拜访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徐凌川,开启了这场历时30年的科研攻坚。

“我们最初只是想解决金银花的病害问题。”徐凌川回忆道,“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这种菌类含有特殊的药用成分。”2009年,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金芝发酵技术,获得多项国家专利。2016年,山东省食药监局正式批准金芝作为功能性食品原料,标志着这一科研成果正式走向产业化。

从“田间祸害”到“富民金芝”,一场科技蜕变正式拉开了“金银花莪子”的逆袭之路。

在山东牧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的现代化车间里,小瓶装金芝口服液正以每小时3000支的速度下线。公司总经理廉政介绍:“金芝口服液的生产,从原料采集到成品出厂仅需72小时,年产量达300吨。”目前,产品已进入全国10余家三甲医院,覆盖北京、武汉、山东等重点市场。

然而,金芝的产业化道路并不平坦。郑城镇四合村党支部书记燕如成介绍:“这种菌一般寄生在多年生的金银花藤根部。更为神奇的是,只有观音山下特定区域的金银花株上才会有。”

作为原料的金芝产量难以满足加工产能,如何实现从田间到车间的产业化发展?

菌种匮乏,最可行的路子莫过于人工培养。从接受菌种培育任务起,吉林农大科研团队的小伙王冲已经埋头培育“金银花莪子”半年多了,他的工作是把培养的菌种寄生在金银花植株上。王冲告诉记者:“金芝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在实验室条件下,一个月也仅能生长2至3毫米。经过上百次试验,团队终于攻克了菌种培育和规模化培植的技术瓶颈,实现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跨越。”

7月13日,在郑城镇四合村金银花展厅,燕如成(左一)向包海鹰教授(右一)介绍金银花菌的特点。

眼下,这项科研成果正在悄然改变当地农业格局。廉世闻算了一笔账:传统金银花种植亩产值约6500元,而采用“金银花+金芝”的复合种植模式,亩效益可提升至万元以上。目前,公司已在郑城镇观音山区域建成近600亩种源示范基地,带动周边3100多户农户参与种植。

“小小真菌引发的产业变革,已经让金芝产业实现了从病害治理到价值创造的转变。”站在观音山上俯瞰连片的金银花田,山东省金银花行业协会会长、平邑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付晓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助力企业探索打造集种植、研发、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让这个曾经的‘田间祸害’真正变成富民产业。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孙成思 闫春秀

编辑:张娜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八松读书网 琼ICP备2022017991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