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谈丨“候鸟驿站”照见生态文明建设成色
时间:2025-08-21 07:40:00
0次浏览
京津冀地区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这里是青头潜鸭迁徙的必经之路。近年来,北京专家的技术支持、河北政府生态建设的政策助力、京津冀志愿者们配合有关部门打击违法猎捕的护鸟行动,营造了优质的生态环境,为濒危鸟类共筑起适合栖息的“候鸟驿站”。(据《北京青年报》8月18日报道)
青头潜鸭,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等级,素有“鸟中大熊猫”之称。从人工繁育、野化放归到湿地治理、打击盗猎,京冀两地联手为青头潜鸭打造的“候鸟驿站”,关乎一个极危物种的存续,更照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色。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下好“一盘棋”。对青头潜鸭的保护实践,是京津冀协同推进生态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目前,京津冀鸟类种数超过600种,约占全国鸟类种数的40%。这份日益厚实的生物多样性“家底”,背后是京津冀三地近年来在生态领域携手逐绿的坚实步履。从北京专家依靠技术对极危物种进行人工繁育、对湿地建设提供针对性意见,到河北大力支持生态建设,东移国道,为候鸟提供栖息地……多方力量汇聚,共同营造出候鸟宜居的生态环境,合力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驿站。
行政有区划,生态保护无边界。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山水林田湖草沙各要素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尽管每条河流都有上下游,每个湖泊都有左右岸,尽管不同地区对河湖山岭生态环境定位不同、需求不同,保护标准也不尽相同,但在重点流域和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推动实施跨区域生态保护,有利于统筹各方需求和生态保护需要,凝聚治理合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打开新局面。京津冀三地在鸟类保护上的联合行动,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积极践行。
生态协同保护的成效,不仅体现在鸟类的每一次振翅飞翔、每一声婉转啼鸣中,也写在蓝天碧水绿野之间。今年上半年,京津冀积极推进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同筑生态屏障,共绘美丽画卷,生态协同治理成效明显。三地PM2.5浓度均实现同比大幅改善,天更蓝了;地表水优良比例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水更清了;共完成营造林510余万亩,地更绿了……实践充分证明,打破思维定式,摒弃“各自为战”,提升生态保护的系统性与协同性,能有效提升治理效能,推动区域生态保护整体迈上新台阶。
阳光洒落衡水湖面,几只青头潜鸭倏然入水,漾开圈圈涟漪。这灵动的画面,承载着一个物种的生存希望,也见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强化跨区域生态保护,我们定能绘就更多万鸟翔集的生态画卷。(王志高)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